EIT科普
以往,我们主要通过外周血氧和血气分析以及呼吸力学指标来评估俯卧位通气带来的症状改善和临床获益,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例如,往往我们需要在患者“趴过来”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以后,才能够观察得到氧合的改善或者血气指标得改善。同时,肺内的如何分布,通气/血流如何变化,这些过程我们并不能及时的去监测和评估。
患者肺内变化情况依然如“盲盒”一样。
现在,通过EIT这种新技术的监测,让我们对于患者肺内通气的的变化情况和肺部血流的变化情况,有了一个更加直观地评估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EIT图像以及通气分布占比等,直观地了解到,肺内通气的气体在肺内是怎么分布的。另外,在动态的EIT图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部分患者存在呼吸钟摆,这也是有了EIT这种监测技术之后,呼吸钟摆才能更好的被发现。
此外,已经有非常多的EIT监测参数,如GI(不均一性指数)、RVD(区域通气延迟)以及通气血流匹配方面的监测等等,用于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ARDS患者的俯卧位的治疗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上述监测参数,去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例如,当患者俯卧位时,患者背侧区域通气占比增加,往往提示背侧肺泡由塌陷转为复张,区域的通气得到改善。
另外,俯卧位时患者的GI指数降低,往往提示ARDS患者肺部整体均的不均一性得到改善,部分塌陷肺泡得到有效复张。
有部分研究发现,进行俯卧位治疗时,多数患者的氧合转好伴随有RVD的改善,其原因可能是俯卧位时部分塌陷肺泡复张。同时,也有研究利用EIT技术讨论俯卧位时的个体化PEEP设置等。
除此之外,肺部血流也可以通过EIT进行监测,未来有望进行通气血流匹配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去探讨俯卧位期间通气血流比的变化过程。
综上,EIT可以用于评估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效果,未来有可能更好地揭示俯卧位时通气血流的变化变过程。